谈家桢生命科学奖

谈家桢
生命科学奖

2017



 

2017年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成就奖
邓子新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武汉大学药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微生物遗传、分子生物学教学及科研工作,打开DNA硫化修饰新领域、系统性开展抗生素生物合成及代谢调控研究,发表200多篇系统性研究论文,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研、应用型人才。
  邓子新教授是我国微生物学领域贡献突出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较早回国创业的科学家。他在生物科学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尤其在分子微生物学方面造诣颇深, 取得了多项具有当前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形成了坚实的研究工作积累。他与团队在DNA生命大分子上首次发现了硫修饰,是对DNA结构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学科领域。他引领团队进行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 克隆了10余种杀虫、抗病、抗癌等抗生素基因簇,建立了我国特色的药物基因资源库和组合分子库, 阐明了多个重要药物合成组装的分子模型和机理,提高了重要药物产量,为我国微生物药物研发提供了源头支撑和模型系统,促进了农、医药等新产业的形成及高新技术改造。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已发表论文200余篇, 在国际微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化学生物学领域有重大影响。
  邓子新教授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成就和贡献,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多次受到国家有关部委奖励和表彰。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上海市、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瑞典国王Baudouin奖”等国内外奖项。蝉联2005 和2006 年两项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中青年科学家的优秀代表,成果丰硕, 德才兼备。
 
工作经历  
1982.02-1984.01 华中农业大学 助教
1988.06-1991.12 华中农业大学 讲师
1992.08-2000.07 华中农业大学 教授
2010.05- 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武汉大学药学院 院长

主要贡献
一、DNA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由五种元素(C,H,O,N,P)构成, 是生命科学最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之一。与DNA研究有关的重大成果中,甲基化修饰在基因表达等方面具有里程碑的贡献。DNA大分子上的硫修饰则是我国科学家开创的一个新学科领域。
该成果引起国际广泛关注。作为第十四届国际放线菌生物学大会的唯一开幕报告“DNA大分子上一种新的硫修饰: 一个新领域的诞生”,获得了国际同行专家高度和广泛的关注。随后,这个报告又被多个重大国际会议特邀为大会报告。著名化学生物学家弗里茨•爱克斯坦(Fritz Eckstein) 在《自然—化学生物学》杂志和(Faculty of 1000 Biology)上撰文写道,“它打开了一扇全新窗口,将大大激发人们对DNA大分子上众多新谜团的激情探索。”美国化学会在《化学与工程新闻》周刊上发表题为《DNA骨架中换进了硫元素》的评述文章,配发DNA上硫修饰的化学结构图,并以“硫元素的意外”为题进行了介绍。文中说:“有一种人造的DNA修饰物,原本只是生物化学家和基因治疗专家们工具箱中的常见药,现在发现细菌可以天然合成。”“这篇最新的研究报道源于邓研究团队持续十几年的工作。”。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理查德•罗伯特也在美国化学会的新闻评述中感叹道:“DNA上还有其他类别的修饰吗?又是怎样的修饰?这项发现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自然中国》也将这一成果列入《最新研究亮点》,并配发了由肿瘤学专家Felix Cheung撰写的《DNA化学之硫降解篇》特写文章,称“科学家们知道硫元素结合到DNA骨架上会使之降解,但至今不知道这原本是一种硫修饰的化学,并被中美科学家联合破解为DNA的磷硫酰化,且证明是由一个称作dnd的基因簇来完成整个修饰过程”。DNA大分子的硫修饰,是DNA甲基化修饰系统之外的又一新发现。已知,人工合成的硫代磷酸寡聚核苷可做为癌症基因表达和HIV等病毒复制的抑制剂,天然硫代磷酸将有潜力在药物研发、减化生产及成本等生物技术领域发挥作用,也将在理论上为DNA损伤的作用机理等提供新的研究生长点。
二、他的团队系统开展了抗生素药物代谢工程及其组合生物合成的研究,克隆了南昌霉素、井冈霉素、多氧霉素、杀念菌素等多种杀虫、抗病、抗癌等重要药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及产量控制基因等,建立了我国特色的药物基因资源库和组合化合物分子库,阐明了重要药物类别合成组装的分子模型和机理,提高了重要药物产量,建立的抗生素药物创新平台能更高效定向地利用基因簇资源,通过人工设计来高产或创新微生物药物,通过异源重组装成功实现了重要药物及其医药前体的异源生物合成,展示了我国在药物微生物学及其相关化学生物学领域的系统创新能力,为医药、卫生、农业等新产业的形成及高新技术改造打下了扎实基础。该成果获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他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Plos Genetics》,《PNAS》,《Molecular Microbiology》,《Chemistry & Biolog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多篇,获得20多个新抗及衍生物,获得10多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是许多重大国际会议主持人。他还兼任美国化学学会《ACS Chemical Biology》副主编,多个国内外刊物如《Cell Chemical Biology》、《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Process Biochemistry》等杂志的编委。2017年当选国际工业微生物遗传学组织专家委员会(GIM-IC)主席、续任新一届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武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