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桢生命科学奖

谈家桢
生命科学奖

2017



2017年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
李校堃教授
温州大学校长

 
李校堃教授组建了我国最大的重组蛋白质药物研发团队,率先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个国家一类新药,为治疗严重创伤和难愈性溃疡提供了具有主动修复功能的创新药物。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工作经历
1992.09-199.04     暨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 副研究员
1995.05-2005.01   暨南大学生物医药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研究员
2005.02-2012.12   温州医学院药学院 院长、教授
2013.01-2015.07   温州医科大学 副校长、教授
2015.07-                温州大学 校长、教授

主要贡献
李校堃在国际上率先解决了FGFs蛋白成药过程中的系列基因工程技术难题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1、利用分子伴侣与FGFs在大肠杆菌中共表达,构建了FGFs分泌表达体系,在基因水平上对FGFs进行了遗传修饰和改造,成功解决了FGFs在规模化生产中易降解、分子间易于聚合变性的工艺技术难题。发明并优化了FGFs发酵和纯化工艺,使蛋白纯度高于99%以上。
2、发现脂联素是FGF21调节机体糖脂及能量代谢的作用靶点,从结构层面阐明了FGFs与FGFR相互作用后引起受体激活的作用方式,为FGFs治疗烧伤、糖尿病溃疡等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在国内外率先完成了药物临床试验。
3、将FGF引入烧创伤和难愈性溃疡的治疗,率先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个国家级一类新药和一个III类医疗器械,揭示了中国人体表难愈合创面发生新特征,总结了新的防治理论和关键措施,改变了在烧伤、糖尿病溃疡等难愈创面创伤修复过程中以抗感染为主的传统治疗方式,为创伤修复和组织再生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创新药物。
4、对多种载药材料进行了筛选摸索,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适用于多种损伤修复的FGF与胶原复合的活性材料,成为我国第一个上市的载药医疗器械,率先建立了上述生物材料的生产工艺及活性标准,建立了特殊冻干曲线下的海绵状成型技术。
 
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比较
1、国际上的基因工程药物研发和工程化的成功率不高,主要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外源蛋白表达量低、错误折叠、易形成包涵体、规模化制备及纯化难、稳定性差、半衰期短等,是制约多肽蛋白药物研发和生产的主要瓶颈。李校堃重点解决了以FGFs为代表的多肽蛋白类药物表达量低、易形成包涵体等关键技术难题,筛选并获得了大肠杆菌分泌因子SecB基因,并以此作为FGsF分泌表达载体的分子伴侣,成功构建了FGF的高效分泌表达体系,相关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FGF21的胰岛素增敏作用的机制。在Ⅱ型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多种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应用方面极具潜力。该项研究不仅明确了FGF21对糖脂代谢的调控机制,而且对于开发肥胖、糖尿病的药物有重要的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入选Cell Metabolism十年十大进展,并获得教育部自然成果一等奖。
3、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生长因子受体与下游重要信号蛋白PLCγ复合物精确的晶体结构,该研究为阐明生长因子受体信号传递特征提供了清晰的结构蓝图,并对指导受体下游靶点创新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4、李校堃教授开发的FGFs系列药物分别比日本和美国早上市4-6年。2005年FGF新药就被列入了《中国药典》第三部,随后,美国创面愈合协会、欧洲伤口管理协会、日本烧伤整形外科学会也分别将FGF作为创伤修复和抑制疤痕的推荐用药。与付小兵院士团队联合在国际上首次开展FGFs临床实验,临床数据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Lancet上。基于为临床创伤和难愈性溃疡提供了具有主动修改功能的创新药物,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