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桢生命科学奖

谈家桢
生命科学奖

2018



2018年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
瞿佳 教授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教授

      瞿佳教授长期从事眼科和视觉科学医教研工作,倡导并领导国内建立了眼视光学学科和专业,并在全国成功推广。现任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眼视光学专委会主任、中华眼科学会副主委、中国眼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等;主持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连续3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临床医学)榜单。H因子28,多年列全国眼科第1。


教育经历

1978.03-1982.12 温州医学院 临床医学 学士

1982.09-1985.07 温州医学院 眼科学 硕士

工作经历

1985.07-1995.12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系和附属第二医院眼科讲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任

1992.04-至今         卫生部视光学研究中心主任

1995.12-2002.05   温州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副院长

1998.09-至今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教授、主任医师、院长

2002.05-2015.10   温州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校长

2003.10-至今         卫生部视觉科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7.06-2017.03    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

2011.01-2015.11     浙江省临床医学重中之重学科负责人

2016.01-至今          浙江省临床医学一流学科(A类)负责人

2013.04-至今          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17.03-至今          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贡献

  一、领导并推动近视发病机制、临床干预研究及国家防控工作

  近视是发病率最高的疾患之一,尤以中国为甚,影响人口素质,甚至国防安全。但其发病机制未明,干预防控难度较大,且高度近视已成为致盲主要原因。瞿佳教授作为全球主要近视研究基地的学科带头人,对近视研究贡献:

  1、针对早发型儿童高度近视,发现新的高度近视致病基因BSG,通过扩大群体筛查、突变基因敲入动物模型等方法验证该基因突变的致病性,构建可引起眼轴变长的基因突变小鼠模型明确致病机制,为高度近视的防控奠定遗传基础。

  2、创建小鼠视力、屈光等检测系列工具,解决了小鼠作为近视模式动物的系列难题,建立小鼠近视模型和高度近视致病基因筛查平台等,利用各类基因敲除、转基因小鼠将近视机制研究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取得了系列新发现,改变了一些传统认识,这部分工作已成为国际近视研究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3. 聚焦近视中“异常视觉信息加工与处理”这一科学问题,明确空间频率为导致近视的关键异常视觉信号,明确导致近视的异常视觉信号;提出“多巴胺D1/D2受体平衡维持屈光发育”的理论;发现视网膜ON通路和水平细胞参与调控屈光发育;发现异常视觉输入引起脉络膜血供减少,激活mTOR信号通路导致巩膜胶原合成减少的近视“形变”机制。研究回答了近视形成的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并已在其中数个关键靶点上开展药物干预研究。

  近视研究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后续研究以最高分获2017年度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排名第一)。2015年在中国主办第15届国际近视研究大会(唯一大会主席)。受邀在眼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综述性杂志《Prog Retin Eye Res》上撰写近视研究综述。

  领导并推动国家进一步重视近视的干预与防控工作:在教育部层面推动中小学生作业学业减负;推动国家LED照明联盟研究人工照明对近视发展的研究;推动在国家层面将近视纳入慢病管理等等。

  二、重要致盲眼病发病机制及诊疗优化研究

  先天或遗传致盲在我国约有千万患者之多,瞿佳教授等研究视网膜、视神经和眼肿瘤致盲疾病的发病机理,探索视网膜、视神经和视觉认知相互关联机制:

  1.发现遗传性视网膜变性患者群体的基因突变频谱及表型关联特征,相关论文一直位列ESI领域内前1%的高引论文。发现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全新致病基因SLC7A14,超过2%中国人患者携带该基因突变,被国际权威的“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收录为RP68。

  2.发现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线粒体继发突变改变tRNAMet、tRNAThr结构和功能,提出LHON调控子新概念,被收录入OMIM数据库和权威线粒体研究数据库MITOMAP;阐明汉族 LHON遗传规律和线粒体基因突变频谱,制定了符合我国患者特征的LHON临床诊断标准,编入眼科教材并推广应用。成果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发现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可诱导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膜受体c-Met移位入核,提示HGF介导了葡萄膜黑色素瘤肝脏特异性转移的机制;并阐明其抑制眼眶横纹肌肉瘤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的机制等。被《Melanoma Development》、《Cancer and Development》等四部著作收录。

  4、发现先天性致盲性白内障患儿复明手术后24分钟内即可建立视觉和触觉、运动系统的联动,揭示人视觉、触觉及运动系统的交互作用是固有存在并不依赖外界刺激,可在短时间内被重新激活。研究有助于认识人类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形成机制及激活方式,对先天性盲的视觉康复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三、推进重要眼病临床和转化研究

  作为临床医学科学家和我国眼视光学术领导:

  1、提出了功能性眼病新概念及诊疗规范。制定并实施眼视光临床诊疗规范、近视屈光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标准、角膜接触镜专家共识、“OK”镜验配及执业标准、国家强制性标准《标准对数视力表》、医学验光规范及标准和创办低视力临床示范基地等,有效提高我国该类眼病诊疗水平。提出并成功建立眼-鼻相关疾病微创诊疗体系,其新概念、新技术和新疗法已推广应用。

  2、推动眼视光学科技创新、转化和工程化。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准分子激光屈光治疗仪、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角膜地形图仪、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等眼科器械、器件(获授权发明专利40项,国家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5项)。获批“眼视光基础和诊疗器件关键技术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2011)、现任科技部医疗器械联盟眼科分联盟理事长(2010)、国家食药总局医疗器械分类委员会眼科专业组组长(2017)、2003年首位当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眼科仪器和光学技术分委会委员、2012年首位当选Fellow of Ame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的中国眼科专家(全球眼科第二位)。

  3、领衔建立眼干细胞、基因治疗、药物缓释、纳米技术和材料研究平台并取得成效。创建眼生物标本库,目前已达8万个不同眼病DNA标本,对高原人群进行了较大规模遗传学和眼科临床表型研究。基于高原藏汉人群眼科疾病表型筛查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了眼轴、眼角膜中央厚度等临床表型的遗传度及9个高原适应基因位点。

  四、创建我国眼视光学学科及引领发展

  视光学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两百年历史,但与眼科学属分立状态,给两大专业发展带来诸多弊病。1988年,瞿佳等在温州医学院率先创建了眼视光学专业,将视光学与眼科学进行有机整合,成功实践,被国际学术界誉为 “眼视光学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已指导国内50余所大学建立眼视光学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成功推动教育部将眼视光医学专业纳入临床医学类专业。担任北大、复旦、中科院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眼视光等的战略发展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和特聘教授等。

  1998年,提出“眼睛保健、预防、诊疗和康复的全程、全面医疗服务”新理念,在温州创建了国内首家集眼病诊疗和视觉功能矫治为一体的眼视光医院,该医院列2016年度中国医学科学院排行榜眼科学术影响力第一、科技影响力第二,作为示范者和学术领导,在全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了上千个眼视光医院、眼视光中心及门诊部。

  创建并主编《Eye & Vision》和《中华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杂志》;任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Section Editor和Advisory Board。领衔编写眼视光学规划教材两种(共21本,国家规划教材,已历13年,共出三版);主编《眼科学》教科书(国家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

  近十年深入四川、青海等贫困边远地区开展防盲治盲慈善活动,在防盲模式、技术等方面有许多创新,2012年获国家慈善最高奖 “中华慈善奖”。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功勋教师、浙江省重大科技贡献奖等称号;获亚太眼科学会和中华眼科学会颁发的眼科特殊贡献奖、金钥匙奖、眼科杰出贡献奖等。